Resumen de: CN120109161A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维石墨烯包覆纳米硅颗粒复合材料的锂离子电池电极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通过一个稳定且性能良好的碳包覆层来缓冲体积效应,抑制硅材料的膨胀,增强导电性,首先,制备了Si/C等纳米级材料,降低了体积变化,提高了整体电化学性能。其次,采用保形核壳结构、分层结构或夹层结构作为缓冲层,防止硅粉化,减轻体积变化。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三维石墨烯的结构为硅纳米颗粒的沉降提供额外的位置,在提出的配置中,硅纳米颗粒的小尺寸、三维石墨烯的柔韧性、多孔3D结构和形态缺陷协同作用,避免了硅基阳极的粉碎性,从而促进了循环稳定性,并增加容量。
Resumen de: CN120097325A
本发明涉及制药技术领域,更具体的涉及一种槲皮素碳点纳米材料、制备方法及应用,所述槲皮素碳点纳米材料是将槲皮素作为碳源,通过水热反应将槲皮素分子制作成具有纳米尺寸的槲皮素碳点纳米材料,所述槲皮素碳点纳米材料呈圆球状,直径为3.92nm~5.7nm;所述水热反应的温度为180℃~200℃,时间为8h~9h。本发明利用槲皮素药物分子为前驱体合成槲皮素碳点,毒性低,安全性更高,减少了传统放疗药物在治疗喉癌时伴随的严重毒副作用和后遗症。且碳点纳米材料具有水溶性好、生物相容性强的特点,使该药物衍生碳点不仅保留了槲皮素药物分子原有的一些药理活性,并表现出多种增强治疗效果。
Resumen de: CN120097330A
本申请提供一种等离子体法制备碳纳米管的装置及其方法,该装置包括相互连通的等离子体生成设备和碳纳米管生长炉;等离子体生成设备包括第一载气入口、载物入口、蒸发室、蒸发室出口和第一加热模块;第一加热模块用于加热蒸发室腔体;第一载气入口与蒸发室的腔体连通;载物入口与蒸发室的腔体连通,用于向蒸发室的腔体内输送催化剂物料;蒸发室的腔体通过蒸发室出口与碳纳米管生长炉的炉腔连通;碳纳米管生长炉包括第二载气入口、炉腔和加热模块,第二载气入口与炉腔连通;加热模块用于加热所述炉腔。实现了催化剂蒸发与碳纳米管生长反应过程的分离,制备出高质量的单、双壁碳纳米管,也延长了装置的使用寿命。
Resumen de: CN120097328A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二氧化碳辅助制备碳纳米管的方法,以甲烷为碳源,二氧化碳为辅助气,在催化剂作用下,制得碳纳米管。利用二氧化碳减少甲烷作为碳源气体产生的积碳,提高单壁、双壁或三壁的碳纳米管质量和性能,以满足应用需求。
Resumen de: CN120097368A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一种硅碳复合材及其制备方法和锂离子电池,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步骤S1,获取多孔碳前驱体;步骤S2,将所述多孔碳前驱体置于流化床中并通入金属锂气体,进行锂掺杂处理,以及通入二氧化碳气体进行表面钝化处理,得到锂掺杂的多孔碳材料;步骤S3,利用硅烷裂解法向所述锂掺杂的多孔碳材料通入硅源和碳源进行处理得到所述硅碳复合材料。本发明实施例公开的硅碳复合材及其制备方法可以有效提升电子导电率、降低充放电不可逆容量的损失、提升首次效率及存储性能。
Resumen de: US2025178906A1
A carbon nanotube production system according to the present disclosure includes a reactor configured to generate a carbon nanotube fluid in a first direction; a conveyor unit which is arranged spaced apart from the reactor in the first direction, and comprises a mesh belt configured to capture carbon nanotube structures from the carbon nanotube fluid while continuously traveling in a second direction perpendicular to the first direction; and a collection unit configured to collect carbon nanotube units from the carbon nanotube structures.
Resumen de: CN120109205A
本发明属于氧还原催化剂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空心纳米笼负载高熵合金的电催化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通过乳液聚合法合成PS球,将2‑甲基咪唑与钴、锌硝酸盐在甲醇中制备的溶液与PS球混合搅拌和陈化,再加入铁、镍、铜的金属前驱体,经洗涤干燥、热处理及浓硝酸刻蚀制备出NC‑CoZnFeNiCu。高熵合金位于碳纳米笼上,由于超小弯曲碳层引起的压缩应变和高熵合金的良好协同配位作用,形成多活性位点,有效降低了氧还原的反应势垒。该材料的氧还原性能优于商业Pt/C,半波电位为0.896V,动态电流密度为31.88mA/cm2。通过结合高熵合金与空心纳米笼的结构,增强了催化剂的电子传导能力,显著提升了氧还原反应的性能。
Resumen de: CN120109153A
本发明涉及负极材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高比容量的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在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通过硅碳前驱体煅烧得到的高比容量硅碳负极材料,采用改性三乙氧基硅烷和羧基化石墨烯在硅纳米颗粒表面的交联改性,显著提高了材料的循环性能和高电流密度下的比容量。该材料首次放电比容量高达1425.6mAh/g,经过2000次循环后仍保持900mAh/g以上,且适合快速充放电应用,在锂离子电池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Resumen de: CN120093782A
一种用于伤口愈合修复的抗炎碳量子点颗粒,碳量子点颗粒形状为准球形,应用于伤口愈合修复;碳量子点颗粒平均粒径为2.0±0.5nm,水合粒径为2.2±0.4nm,Zeta电位为36.3±1.5mV,将EDTA‑2Na和支链聚乙烯亚胺分散在超纯水中,在180℃下加热6‑8小时,冷却后过滤得到碳量子点颗粒。本发明的碳量子点颗粒兼具抗菌和抗炎性能,能够同时解决细菌感染和过度炎症反应两大伤口愈合难题,显著提高了伤口愈合速度和质量。
Resumen de: CN120097327A
本发明涉及米管制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单壁碳纳米管制备方法,包括:在反应器中设置搅拌装置提供均匀分散环境,施加电场实现定向控制,按预设程序进行温度周期变化经历热冲击‑稳定‑缓冷循环过程,并在特定时间点通过改变搅拌模式产生流体动力学脉冲形成瞬态应力诱导作用。本发明通过多种物理场的协同作用实现对单壁碳纳米管的空间构型、结晶度和取向的精确调控,制备出具有特殊曲率结构、高结晶度和高度取向排列的单壁碳纳米管产品,满足高端电子器件、超级电容器等领域的应用需求。
Resumen de: CN120097333A
本发明的制备石墨烯包覆氮碳掺杂硅负极的方法及其应用,采用了高能球磨法和催化热解法,这不仅可以在一个步骤中完成氮掺杂石墨烯的制备,还能有效地将硅纳米片与石墨烯复合,这种方法更简便、高效、成本较低,同时所制备材料结构较均匀,并且具有易于规模化生产的优势。本发明在硅负极材料中引入了氮掺杂石墨烯,显著提高了导电性和稳定性,本发明通过氮掺杂能够提供更多的活性位点,并缓解硅本身充放电过程中硅的体积膨胀问题,从而在电化学性能上有显著提升。
Resumen de: CN120109174A
本申请提供了正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正极活性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通过在正极复合材料、正极活性材料的内核表面形成特定的包覆层,能够有效提升最终电池的高温性能,且利于减小电池的直流内阻,优化全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并且,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正极复合材料、正极活性材料还易于制备、工艺可靠性强、生产成本较低,具有较优的市场前景。
Resumen de: CN120097329A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废生物质制备超高纯碳纳米管的方法及其应用。所述碳纳米管的制备方法包括:废生物质原料制备5‑羟甲基糠醛;将5‑羟甲基糠醛转移到加热装置中热解,得到黑色固体;将得到的黑色固体分散在水中清洗,干燥,得到碳纳米管。合成碳纳米管方法新颖,碳纳米管质量具有更高,直径更小更均匀,比表面积更大和纯度更高,方法的原料绿色环保,简单高效,且易于实现;本发明碳纳米管运用于电催化HMF转化为FDCA,相对于其它的废生物质原料的衍生物例如葡萄糖获得的碳纳米管,催化效率更高,提供了一种由废生物质直接转化成绿色化学品的绿色工艺;另外本发明碳纳米管具有很强的金元素吸附能力,可用于电子废弃物金属浸出液中的金元素的高效回收。
Nº publicación: CN120109184A 06/06/2025
Solicitante:
山东大学
Resumen de: CN120109184A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类神经元结构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氧化石墨炔、氧化碳纳米管采用一步水热自组装法,工艺简单且无需昂贵设备,适合规模化生产,通过氧化石墨炔与氧化碳管之间的氢键组装,形成具有三维互联网络和多级孔隙的仿生结构,显著优化了离子扩散路径与电子传输效率。该负极材料在快速充放电条件下表现出高比容量和长循环稳定性,同时在低温环境下仍能维持较高容量,突破了传统碳基材料在极端条件下的性能瓶颈。应用于包括但不限于高功率锂离子/钠离子电池、超级电容器的储能器件,适用于包括但不限于电动汽车、航空航天的低温/快充场景需求。